本文目录
一、澳柯玛集团的慈善活动
●1995年11月底,为帮助驻青岛高校特困生解决生活困难,澳柯玛电器公司与四十名特困生结对,出资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
●1997年4月,捐资30万元在即墨温泉镇东西舍村兴建了一所“澳柯玛希望小学”。
●1997年9月,出资30万元在青岛海洋大学设立“澳柯玛奖教基金”,用以奖励工作成绩突出的辛勤园丁。
●1998年,出资为青岛市少年儿童活动中心购买天文观象仪器设备,建立了“澳柯玛天文观象台”,关心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和未来科学事业的发展。
●1999年,“六一”儿童节向青岛市儿童福利院捐赠一批物资;7月为青岛市希望工程捐献一批澳柯玛电脑产品;8月向青岛市E900语言学院赠送澳柯玛家电产品。
●2003年,澳柯玛出资60万元在山东科技大学设立“澳柯玛奖学金”和“澳柯玛助学金”
●2004年,澳柯玛与中华全国总工会在国内率先联合发起“困难职工子女澳柯玛爱心助学行动”,向首都十所大学的500名困难职工子女捐助总计300万元,让这些学子顺利完成学业,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赞扬。
●2005年8月,出资30万元支援新疆吐鲁番市二堡乡建设一所“澳柯玛希望小学”。●1996年,出资120万元支助当时降为甲B的青岛海牛队。在澳柯玛的支持下,海牛队于1997年顺利重返甲A阵营。
●1996年7月,出资25万元赞助“山东工人足球队”参加全国第三届工人运动会。
●1997年4月,出资380万元作为中国女排训练经费,帮助她们续写“五连冠”辉煌。
●1997年8月,出资50万元赞助第八届全国运动会。
●1997年,出资成立中国第一家女子足球俱乐部,推动女足事业的发展。
●1998年,出资20万元赞助青岛市第十三届职工运动会。
●1998年,赞助中国乒乓球协会。
●2003年,澳柯玛出资赞助青岛海利丰足球队。
●2008年3月,澳柯玛出资赞助青岛中能足球队。●1997年起,澳柯玛在三年时间内利用资金和物资对青岛市胶州市王戈庄镇进行扶贫,使该镇在2000年前达到小康水平。
●1996年老人节向青岛市社会福利院赠送微波炉、冰柜等电器用品,倡导敬老爱老的优秀社会风尚。
●1997年7月,向青岛市中山癌症康复医院捐赠微波炉等电器,帮助他们克服生活困难,坚强他们战胜病魔的信心。
●1998年3月帮助沂水县夏蔚镇“澳柯玛”水井,解决当地老区人民吃水难题。
●1999年10月,向贵州安顿、铜仁贫困地区捐赠衣被7300件。
●2000年,以项目合作为渠道建设工业园区,变“输血扶贫”为“造血扶贫”,出资5000余万元对口扶贫单位张家屯镇脱贫致富。
●2001年4月14日,澳柯玛援助西部建设,在青海龙羊峡三坝台兴建防护林。●1995年12月起,累计出资84万元赞助青岛市歌舞剧团。
●1995年11月,出资100万邀请中国煤矿文工团来青演出,并向岛城人民免费赠发了几千张门票。
●1997年7月,独家协办“青岛啤酒节”,进一步推动了青岛市在国际上的知名度。
●1997年11月,出资11万元订购报刊,进行送报下乡、文化扶贫、科技扶贫工作。
●1997年5月,出资12万元人民币赞助“世界儿童和平墙”活动,体现了澳柯玛的社会正义感。
●1997年初,与济南军区政治部文化站结成军民共建单位;5月,出资与市科委联合举办科技兴国知识竞赛;9月,出资与市检察院联合举办刑法杯知识竞赛。
●1999年9月28日,为庆祝建国50周年,树立企业形象,在长江商厦门口工会组织举办了澳柯玛“秋之恋”文艺晚会,并被区工会评为优秀组织单位奖。
●1999年9月29日,为纪念建国五十周年,澳柯玛集团与青岛市委老干部局、联合日报青岛记者站主办“五十年五十人澳柯玛情系功臣”赠送活动青岛旅游租车。
●1999年8月7日,独家赞助青岛开发区“金沙滩之夏”文化旅游艺术节。
●2000年,赞助青岛市迎接2000年新年音乐会。
●2000年,赞助青岛市沿海书画院。
●2002年,支持青岛涝山旅游事业开发,赞助“澳柯玛布雷姆乐园”。
●2002年,为部队、学校、农村地区捐赠2000年全年《半月谈》杂志3000余份,价值12.5万元,并在青岛市新闻中心举行了捐赠仪式,推进基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提升。
●2003年8月31日,在“青岛经营城市促进周”城市项目经营权(冠名权)拍卖会上,澳柯玛竞得青岛海豚表演馆冠名权,随后又开展了为小海豚有奖征名活动。
●2005年9月,向青岛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捐助“见义勇为捐款”10万元。●1998年,长江流域洪涝灾害中,澳柯玛捐款捐物总价值150万多元;
●2003年,为新疆伽师、巴楚地震灾区重建家园捐赠财物20万元等。
●2006年10月,贵州省遭受了严重的洪涝、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灾害,为响应党中央、国务院的号召,决定在全区开展“送温暖、献爱心活动,公司员工共捐助衣物1380件。
●2008年5月16日,青岛澳柯玛股份有限公司通过青岛市红十字会,向四川地震灾区捐赠首批善款人民币100万元,用于灾后“希望小学”的重建。同时,在股份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李蔚同志的带领下,公司全体员工,开展了向四川地震灾区捐款献爱心活动。大家把一份份包含着深情厚谊的钱款投入捐款箱,希望用自己的爱心给灾区人民带去一份温暖。短短10几分钟内,共募捐资金237000元。充分体现了澳柯玛人与灾区人民同舟共济、携手同行的心愿,表达了澳柯玛人对灾区人民高度的关切之情。以实际行动表示了对灾区人民的关心。6月初青岛澳柯玛股份有限公司又捐赠价值50万元的医用冷柜设备,用于地震灾区的医院重建。以实际行动表示对灾区人民的关心及重建家园、恢复生产和生活的支持。10月12日,向四川地震灾区捐赠棉衣棉被等过冬物资2400多件。
二、文化旅游的定义
一、旅游文化在旅游业发展中的地位
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文化旅游正成为一种备受青睐、生机盎然的旅游形式。文化因素对现代旅游活动的影响,将会更加深刻和深远。要加快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提高其国际竞争力,就必须高度重视旅游文化建设。这首先是旅游的文化本质特征的必然要求。
“现代旅游现象,实际上是一项以精神、文化需求和享受为基础的,涉及经、政、社会、国际交流等内容的综合性大众活动。"
(注:喻学才:“近七年旅游文化研究综述”[J],《旅游经济》,1997年第2期。)
文化因素渗透在现代旅游活动的各个方面,“文化是旅游者的出发点和归结点,是旅游景观吸引力的渊薮,是旅游业的灵魂。"
(注:马波:《现代旅游文化学》,青岛出版社,1998年。)
旅游者的旅游行为是一种文化消费行为,其外出旅游的动机和目的在于获得精神上的享受和心理上的满足;而旅游经营者要达到盈利的目的就必须提供一种能满足旅游者文化享受的旅游产品。
无论是自然旅游资源还是人文旅游资源,其要吸引和激发起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就必须具有魅力无穷、独具特色的民族、地方文化内涵,满足人们对科学、史学、文学、艺术和社会学等方面的不同需求。因此,旅游的文化本质特征必然要求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优先发展旅游文化。
其次,旅游文化是一个国家旅游业保持自身特色的决定因素。人们常说:“民族的东西是独特的,文化的流传是久远的。"
(注:孙玉波:“展示深厚的文化底蕴——北京胡同旅游带来的启示”[N],《经济参考报》,1995年6月17日。)
一个国家的旅游业若缺少了自己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底蕴,便失去了特色,不能反映出本民族独有的精神内涵,也便失去了强大的吸引力。实践表明,“举凡旅游业昌盛之国,莫不以旅游文化取胜。”
奥地利的旅游,几乎都与斯特劳斯等奥国音乐大师紧密关联。
巴黎街道的命名,每每蕴含法兰西民族的历史掌故。
(注:许宗元:“论茶文化在旅游文化中的地位”[J],转引自喻学才“近七年旅游文化研究综述”[J],《旅游经济》,1997年第2期。)
因此,旅游文化是一个国家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保持自己民族特色的必然要求。再次,旅游文化蕴藏着巨大的经济潜能。“旅游是以一国一民族独特的文化招徕旅客赚取外汇的文化经济”
(注:李刚:“宗教文化——重要的旅游资源”[J],《天府新论》,1990年第1期。)
为此,世界上许多旅游业发达的国家先后实行了“文化经济”新战略。
美国洛杉矶文化旅游负责人罗伯特·巴雷说:“文化旅游大概是美国增长速度最快的旅游项目。因为各个城市发展文化旅游可以获得相当可观的收入。
(注:玉东:“美国旅游业中‘增长最快的项目’——文化旅游”[N],《北京日报》,1997年6月26日。)”
意大利对文化遗产投入和产出经过全面系统计算,得出的结论是,国家每年对文化性参观旅游业征收的增值税收入是保护费用的27.5倍,并能提供就业岗位,带动建筑、商业和交通运输,促进科学文化的发展。他们由此认为“文化遗产是该国最丰富宝藏,内中蕴藏着巨大的经济潜能,是政府永不枯竭的财政来源,应视为战略资源和国家基本生产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自1985年,开始实行全国‘文化经济’新战略,以达到保护文化、宣传自己、经济受益一箭三雕的目的。
(注:游天:“新兴产业奏鸣曲”[J],《北京财贸学院学报》,1994年第5期。)”
韩国也积极采取多种措施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意欲将文化、旅游培育成21世纪的国家战略产业"
(注:秦玲:“文化旅游:下个世纪的国家战略产业——韩国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N],《科学时报》,1999年11月5日。)
从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实践来看,“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已成为发展旅游业的一大特色和主要经验之一。
再次,文化是提高人的素质,提高管理水平的关键。旅游文化大量地体现在旅游业的管理者及其从业人员身上,其文化素质的优劣、经营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旅游者能否获得良好的审美享受和精神满足,直接关系到旅游资源能否得到合理的开发和利用,进而影响到旅游业的发展。
而未来的旅游业的竞争主要是旅游文化方面的竞争,人们对旅游资源、旅游服务的需求更趋向于文化性强、科技水平高、富于参与性的项目,因此,旅游业管理者和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和经营管理水平必须相应地提高,才能与国际接轨,适应时代的要求,使中国的旅游业立于不败之地。
最后,文化是旅游业创名牌、提高竞争力的法宝。在旅游活动中,旅游者物质方面的需求是较低级的需求,易于满足,而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是一种高级而复杂的需求,很难得到满足,但又影响全局。
旅游企业若不能满足旅游者精神文化的需要,便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同时由于文化具有地域性、民族性、传承性等特点,往往为一个国家和地区所独有,很难模仿和复制。因此,在竞争中就减少了可比性,具有垄断的地位,易形成强有力的竞争能力,也易于创出自己的特色和名牌效应。名牌是旅游业竞争中的一种无形力量,更是促使旅游业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的一种宝贵的文化资源。
总之,中国旅游业要获得较大的发展,立于世界旅游强国之林,就必须高度重视旅游文化建设,深入挖掘旅游文化的内涵,营造旅游文化氛围,建立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旅游文化体系,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服务和指南。旅游文化是中国旅游业不可缺少的文化底蕴和灵魂,是中国旅游业保持中国特色、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关键青岛平度旅游。
文化的本质在于创新,旅游文化不是旅游和文化的简单相加,也不是各种文化的大杂烩,它是传统文化和旅游科学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全新的文化形态。
对于旅游文化来说,其他各种文化都是“原材料”。在旅游活动中,旅游者头脑中原有的思想观念、心理特征、思维方式等文化因素与目的地的异质文化因素的相互碰撞与结合,逐渐形成一种新的文化形态。
而旅游经营者经过潜心地研究本国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并进行适当的取舍,吸收一些外来文化,精心加工、组织和开发成为供旅游者观赏或享受的旅游文化产品,创造了旅游文化;旅游客体本身反映着人的智慧和力量,有相当的文化因素的成分,它是人们内心的价值观、审美观等精神因素的外在表现,其本身也是旅游文化的不可缺的组成部分。
因此,所谓旅游文化实际上是以一般文化的内在价值为依据,以行、吃、住、游、购、娱六大要素为依托,以旅游主体、旅游客体、旅游介体和旅游研究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基础的,在旅游活动过程中业已形成的观念形态及其外在表现的总和。它既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
旅游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外延也相当宽泛。“既涉及历史、地理、民族宗教、饮食服务、园林建筑、民俗娱乐与自然景观等旅游客体文化领域;又涉及旅游者自身文化素质、兴趣爱好、行为方式、思想信仰等文化主体领域;更涉及旅游业的服务文化、商品文化、管理文化、导游文化、政策法规等旅游介体文化。“
(注:林永匡:“弘扬优秀文化,强化阵地意识”[N],《中国旅游报》,2000年1月17日。)
此外,还涉及到旅游学、旅游心理学、旅游市场营销学、旅游管理学、旅游社会学、旅游文化学、旅游美学等对旅游活动进行研究的综合领域。
从旅游文化的结构体系来看,应包括最外层的物质文化,如建筑、园林、器物、工具、饮食、服饰等,这些都是有形的,有能被人的感知器官所能感受到的物质形态。
旅游文化的中间层次包括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两个方面。
制度文化是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体与群体之间关系的产物,包括旅游活动参与者应遵守的法律、规章以及职业道德等约束机制,它是旅游行为的定型化、程序化、道德化,主要由政府、集团、机构等运用强制手段制订和实施。
旅游行为文化,则主要是指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在旅游活动中的约定俗成的习惯定势行为,如礼俗、礼仪、民风、民俗、行为举止和服务方式等。它实际上是旅游者或旅游经营者的个体的自发性行为,是其内在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因素在其行动中的表现。
旅游文化的核心层是精神文化或叫心态文化,它是旅游活动参与者的文化心态及其在观念形态上的表现,包括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由价值观念、审美追求、道德情感、思维方式等主体因素构成。
这四者之间的关系是由客体到主体紧密相连、不可或缺的关系。物质文化是旅游文化的外在显现或外在的物化,能够直接为人所感知,也因其有形故易于模仿和创造,但要真正具有魅力必须在物态化的背后体现出创造者的一种精神、观念和追求。
心态文化是旅游文化的核心,必须有意识地外化于物态,才能为人所感知,为人所了解,从而使自己的观念、追求、情趣、情感等能引起他人的共鸣。因此,物态文化和心态文化互为表里地对立统一于整个旅游活动中。
而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则是由物态到心态的中间性的过渡环节,具有承上启下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制度文化是保证服务质量,提高旅游层次,促进旅游业健康发展的必不可少的因素,具有保证方向和指南的意义。
而行为文化对于提高旅游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保证服务质量、增强竞争力等方面也是不可缺少的。旅游服务人员标准、优雅的服务,能使旅游者感到旅游的莫大快乐;旅游者良好的行为举止,既是人类文明的象征,也能减少和接待地居民间的不必要的冲突。
正确而深刻地理解旅游文化的内涵,并对其进行科学的分类,是我们加强旅游文化建设的前提条件,它将使旅游文化建设更具有针对性、目的性和实际操作性
三、青岛记者的薪酬
转正了还要看稿件的质量,主要是太累了
半岛都市报创刊于1999年8月9日,是由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主管、主办的综合性城市日报。经过全体员工近十年的共同努力,报纸质量不断提高,报社产业不断发展,目前,已成为山东半岛地区信息量最大、发行量最大、影响力最强的报纸。2008年,报纸日均发行量为105万份,最高108万份。2003、2004连续两年被国家六部委评为“中国十大诚信企业”并授予“中华诚信鼎”。2005年5月,在世界日报第58届年会上,被列入世界日报第58强。2006年,荣获“2006中国十大创新都市报”、“2006最具品牌传播力强势媒体”称号。2007年,报社先后获得“中国都市传媒影响力状元媒”、“2007年度中国最具品牌价值报纸媒体”、“2007年度中国最具投资价值创新传”、“2007年度中国最具品牌价值报纸媒体”、“2007年度中国最具投资价值创新传媒”等荣誉称号。2008年,被列入世界日报第55强。
半岛都市报社拥有一支高素质的采编和印刷队伍。目前,报社拥有员工2200余人,其中发行队伍1500人。报社建立了山东半岛地区最大的发行网络,拥有大中型发行站66处,发行网络遍布青岛的大街小巷,报纸发行高密度覆盖青岛地区,强力辐射烟台、威海、潍坊、日照、东营等地。
随着报纸质量和影响力的不断提升,半岛都市报社其它各项事业也快速发展,报社逐步建立起了以报纸为主业,由广告信息、印刷发行、旅游餐饮等多种产业组成的经营实体,拥有发行公司、广告公司、文化传播公司、网络公司、茶业公司、半岛都市大酒店、国际旅行社等系列子公司。报社在青岛市南京路110号建成了20层的办公大楼,建筑面积近2万平方米。投资3亿多元建成的半岛都市报社印刷厂,拥有世界最先进的印刷设备,是目前我国北方地区印力印能最大的专业印刷厂。
半岛网设有青岛、房产、K歌、商城、社区等多个频道,能够及时为网民突出播报青岛、山东及国内外时政、财经大事,深度揭示事件内幕,受到众多网友的欢迎。半岛网目前日点击率已超过90万次,是青岛市的重要门户网站,并成长为山东主流网络媒体。青岛旅游收入
面向全国招聘记者20名(含驻潍坊、日照各5名)
1、政治立场坚定,热爱新闻事业,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相貌端正,身体健康;
2、正规全日制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年龄在28岁以下,具有相关工作经验的特殊人才年龄可适当放宽;国庆青岛旅游
3、适应新闻采访工作,吃苦耐劳,部属重点院校、愿意驻外及有媒体从业经验人员优先。
单位地址:青岛市市南区潍县路55号邮政编码:266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