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一、胶州风俗
1、年除日农历十二月最后一天为年除日,即除夕。是日,做供品、办酒菜、挂年画、贴春联,中午合家团聚吃隔年饭,下午到祖坟前烧纸磕头,告祭祖先回家过年。各家堂屋正北要挂财神像、挂祝子、列祖位、摆供品、香案。院内撒干草、马料。晚烧香,包过年饺子。三巡香后,接回灶神,做好过年的一切准备。晚上,旧时守岁至新年开始。建国后,提倡移风易俗,部分封建迷信习俗渐减,但鞭炮、礼花的品种、花样和数量大增,欢乐喜庆气氛益浓。
2、过年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在传统节日中,最受重视。除夕夜子时起,新年伊始。旧时,在供桌上供素饺子,并由家长为首,儿孙相随开门接神,焚纸马、酹酒浆、叩首拜。全家人穿新衣、食素饺,俗称过大年五更。此时只许说吉利话,为避免禁忌词语,多不许小儿说话。饭后,子孙辈于供桌前依次给长辈磕头拜年。父祖则分给“压岁钱”,盼孩子们长命百岁,福寿双全。拂晓,邻里亲友互致庆贺,作揖口呼“恭喜”、“发财!”谓之拜年。建国后,此节依旧,但祭神、祀祖等习俗已不盛行。机关、团体盛行团拜,慰问烈军属,送光荣灯、光荣牌成新风俗。
3、正月十五即元宵节,主要活动为张彩灯、踩高跷、“打灯虎”、放鞭炮、虔“拴孩”、游寺庙、放焰火、吃“元宵”(汤圆)。农村有做“神虫”、面油灯的习惯。晚上将面神虫放在粮囤,将面油灯放在祖坟、庙前,院内院外处处灯火。十四日为试灯,十五日为正灯,十六日为续灯。此三日,白天高跷、旱船、秧歌等民间杂耍演于街市(农村各村相互串演),热闹非常;夜间,街市、庙宇、店肆均张挂彩灯,灯上写有谜语为“灯虎”。人们看花灯、“打灯虎”、放鞭炮、点“焰火”,童稚各打彩灯到处照。各庙宇开山门迎香客,善男信女罗拜佛像前;寺内香烟缭绕,烛光闪耀,钟磐声声,纸灰纷飞,一派迷信气氛。胶城钱市街财神庙中,香烟尤盛,拜神者多为不育少妇,手捧红线,套于佛前泥娃颈上,叩首再三,以求生子,此为“拴孩”。各寺庙游人如堵,常有母子被冲散者,儿啼母喊,加上鞭炮交响,震耳欲聋之声深夜不衰。1945年后,庙宇多废。建国后,“拴孩”等迷信活动已无人相信,但庆元宵活动依旧,尤其彩灯加以电器化,质更好,量更多。1983年元宵之庆,盛况空前,新花样彩灯数以千计,焰火以万数。胶州城区花灯齐放,游人比肩接踵,欢声笑语不绝。
4、二月二农历二月初二,也称龙抬头,谓龙开始治水,春雨将临。主要活动为“打囤子”,凌晨各家于院内、场中,用草灰圈画囤子形,囤边画梯子,“囤子”中心置五谷数十粒,以此预祝五谷丰登。并炒黄豆、炒“旗子”(鸡蛋、白糖和面粉做成的菱形小块)为节日食品,以祝人丁兴旺。
5、清明胶州民间也称“寒食”。虽有禁火三天以寒食纪念介之推的故事流传,但禁火习俗已除。主要活动为扫墓和春游、放风筝、植树。节日大都食炒面和菠菜豆腐做的“青龙白虎汤”。建国后,大批干部、职工和学校师生到烈士陵园扫墓,以缅怀忠烈和向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6、五月端午农历五月初五称“端午节”、“端阳节”、“五月节”,相传是为纪念诗人屈原。此日吃粽子,儿童的手腕、脚踝系五彩线,谓“端午线”,据说能防蛇蝎。耳鼻中涂雄黄,谓能避瘟疫保平安。日出前,青少年去野外以巾沾露水擦眼,谓能防眼病,称“拉雾露”。家家门窗悬艾,谓能驱恶魔。囊裹朱砂,谓能祛邪祟。食小蟹,饮雄黄酒,谓能防百病。
7、过半年农历六月初一,谓过半年,一般只吃顿饺子。
青岛旅游结婚风俗(青岛旅游结婚风俗介绍)" title="青岛旅游结婚风俗(青岛旅游结婚风俗介绍)" >
8、入伏入伏多农历六月,是日吃面条,谓吃入伏面。
9、乞巧节农历七月初七,传说为牛郎织女相会之日。因时逢雨季,胶州流传喜鹊搭桥,织女落泪等神话故事。此日,妇女做各式印花小面食,以线串连,称为“巧饽饽”。当晚,少女齐集一堂,做素饺子、瓜果在院里摆供,向织女祈祷,请求帮助提高缝纫刺绣技巧,因名乞巧节,现农村仅存做小面花的习俗。
10、八月十五即仲秋节。当晚,家家陈案皓月之下,供以月饼、西瓜、葡萄和苹果等,焚香祭月老。人们边吃月饼边赏月,合家团圆共享天伦之乐。
11、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旧时这一天有登高、赏菊、饮酒、赋诗等活动。
12、十月一农历十月初一,俗称农家节。此时农事结束,场屋门关闭,雇工回家另谋生路。建国后,农民多在这天改善生活,以庆丰收。
13、过冬即冬至,农家要上坟、烧纸,摆供品,祭祖先。全家吃顿饺子。
14、腊八农历十二月初八,此日,民间兴以8种粟米干果煮粥喝,谓“腊八粥”。旧时塾学开始放寒假,塾师解聘。家家扫尘,准备迎接新年。
15、辞灶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又称小年,旧时以糖瓜(麦芽糖)水果供灶前,焚香烧纸马,谓送灶王爷上天。建国后此俗大减,有的仅晚饭吃水饺。
16、服装解放前乡民服饰所费,占总收入的一、二成,衣料有土布(俗称小棉布)、“双龙”白布和蓝色的“阴丹士林”布。男上衣为对襟褂、对襟袄,布扣、两个口袋。裤子为直裆带腰宽腿单、棉裤。女上衣为右偏襟褂、袄,裤与男式相同。冬季男女均用扎腿带子扎裤脚。男帽为毡帽头、三大扇帽,男鞋有双脸布鞋、圆口鞋;女鞋多为绣花鞋。冬季,也兴蒲鞋、毛窝子鞋。夏天也兴草鞋,俗称三里(亨)儿。建国后,男装兴国防服、中山服、学生服,女装有列宁服和各式大翻领、小翻领上衣。80年代,人们衣着多姿多彩,讲究款式先进新颖大方、流行色。衣着质料趋向化纤布为主。
17、饮食建国前,多数城乡居民终岁辛勤所得,十之七八用于食。冬季朝夕两餐,主食为甘薯杂以粟、豆、高粱、小麦青岛郊区旅游。春夏秋三季每日三餐,食粟居多,杂以薯干、小麦。蔬菜普遍多食白菜、菠菜、韭菜、萝卜、茄子等。常年有自制的腌萝卜、腌辣菜和自制的豆酱。普通饭为饼子、粘粥和小豆腐。喜咸甜,厌酸辣。平民改善生活、过节、待客以面条、饺子为上。建国后,群众生活提高,一般食用玉米面饼子和窝窝头、白面馒头。1983年以后,小麦产量大增,人们以白面做主食。
18、房屋清末民初,乡民住房喜南向,3间一套居多,堂屋(正面)居中,东西两间寝室;也有的一套5间,寝室还有里间。寝室设土火炕,堂屋设锅灶二套,烟道通过寝室火炕。每间屋面积一般不超过10平方米。建国后,住房逐步改善。实用面积在50平方米以上。1983年以后,草房已绝迹,建房多讲究宽大、明亮、卫生。
19、用器清末民初以来,胶州居民日常家具以木器为多。富户,间有红木名贵家具。70年代开始,兴写字台、大衣橱、木制椅子。80年代兴沙发、茶几、高低柜、书橱、综合橱、电视橱和各式软硬铁制折叠椅子。
20、取暖用具建国前农村主要靠火炕或火盆,有少数人家生煤炉子,俗称憋里气炉子。80年代,有人开始自装家用暖气。
21、炊事用具有锅灶、风箱。锅盖为高粱挺秆做的盖垫。竹筷子、黑瓷碗、白瓷碗、陶盆、水瓢、水罐。建国后,家家有暖水瓶和茶、酒具。黑瓷碗逐渐淘汰。80年代使用液化气炉灶者迅速增多。
22、照明灯具清末民初为豆油灯,60年代以前民间多用煤油灯,70年代,农村逐步普及电灯。
23、说媒民国以前,胶州男女婚姻皆遵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男十五六岁,其母便央媒人找门当户对的女家求亲。如女方向男方求亲,称倒提媒。经媒人说合后,双方便开始暗地打听情况,无非是相貌、性格、家庭成员、经济状况和为人处世等方面,称捎亲。有的还要合“八字”,看双方是否有冲克。如各方面均满意,即可决定婚姻。
24、定亲男女议定吉日,男方备好首饰、衣物及猪肉、鲜鱼、点心等礼品,由男方家长或代理人同媒人一起送至女方。女方设酒宴款待来客,还要以鞋、帽和绣花腰带或文房四宝等物回礼。男方的彩礼和女方的回礼根据经济状况,多少不定。
25、下媒柬男方在印好的媒柬上写“抑候金诺”或“抑希金诺”,并由家长和女婿具名。然后附以丰厚礼品送至女家;女家收礼,在回柬上写“敬答玉音”,并由家长具名,另备鞋帽等礼品,与男方互换媒柬以示情意相合,故又称“投契”。也有作为书面依据,以防反悔的作用。
26、送日子男方将结婚日期正式通知女方叫“送日子”,喜期的择定,受封建迷信约束。择定结婚日期后,还要附迎婚帖,上书新婚冠笄,坐帐、开面、梳妆及上下轿的面向与送迎女客所忌的属相等。到女方“送日子”时,女方所要彩礼必须付齐。
27、迎亲迎亲前几日,男女双方的亲友邻居多馈赠礼品或现金,以示祝贺。给男方送礼为“看喜”,给女方送礼为“添箱”。男方自结婚前2~3天开始请送礼者喝喜酒。迎亲日,男女双方大门贴喜联,男方多用“关睢兆瑞,麟趾呈祥”;女方多用“礼隆往送,诗咏于归”。清末民初直至解放前后,富家迎亲都乘花轿,新郎穿长袍马褂,头戴礼帽,帽插宫花,身披红彩绸,一身状元打扮,名曰“小登科”,坐在前轿。后轿一般乘一男童押轿。新郎轿至岳母门前,女方陪客迎到大门,彼此行礼,进厅入席,饮茶进膳。新娘要上戴凤冠,穿莽袍,披云肩霞帔,无论冬夏内衬棉袄棉裤,取“厚道”吉祥之意,还要系玉带,蒙上罩头红。下穿八摺绣花罗裙。迎娶至男家,夫妇先拜天地,新娘被架进新房,按预定的方向盘腿端坐炕上,谓坐庐帐。须不言、不笑、不动,任凭晚辈男女嬉闹,谓之“闹喜房”。婚后第二日,女家迎新娘回家,称叫二日;翌日返夫家叫回三;第四天夫妇一同到女家,叫望四日。结婚时期的应用物品尚红忌白、尚双忌单,被褥衣物的缀物多用花生,象征长生不老和花花着生儿育女,再用红线串系红枣、栗子、清钱,多处放置,以兆早生贵子。民国年间,胶城及附近村庄有自由恋爱成婚者,也始有文明结婚仪式,结婚行鞠躬礼。席间,证婚人、主婚人、介绍人要在结婚证书上盖印,征婚人和来宾代表要致祝酒词。有的用军乐,有的摄影留念。不过,文明结婚人数过少,极难推行。建国后,男女双方都注重事先经过了解熟悉,双方同意后,并符合婚姻法,便到政府登记结婚。婚娶礼俗大减,彩轿、吹鼓手、仪仗队废除。农村尚有拜天地、坐庐帐等旧习。城镇和部分村庄的大多数青年多崇尚新事新办。迎娶多用马车或自行车,婚期多择定元旦、“五•一”或国庆节等节假日。亲友邻居送贺礼,男方设酒宴热闹一番。70年代末期开始,婚事日趋大操大办,攀比之风颇盛。也有男女双方置办新家具,单位组织举办集体婚礼,有的则实行旅游结婚。
28、生孩子婴儿出生第三天,设宴请客叫过三日,婴儿的外祖父家要在第8天或第9天(男8女9)送面卷子、鸡蛋、红糖、油条、猪蹄、小米等物,谓送汤米。亲友邻居也适量送汤米,回赠的礼物中定有染红的熟鸡蛋。婴儿生后百日,亲友再次赠送银手镯、脖锁、小儿衣物等,谓送百岁。有俗语:“姑家的裤,姨家的袄,妗子的鞋穿到老”。
29、过生日胶州一般人家,无论长幼,每逢过生日都要吃面条以示庆贺,称吃“长寿面”。又忌喝粘粥,有俗语:“喝了粘粥,一年糊涂”。富裕家庭,凡年过6旬的生日叫寿辰,要大庆。亲友赠送寿幛、寿联、寿匾、寿画,一般写“福如北海,寿比南山”等祝词,画是寿星图、松柏图、仙鹤、寿桃图等,也有送糕点、猪肉和钱币的。主家要设宴款待宾客,吃长寿面,喝长寿酒。80年代,人们对过生日、祝寿越加重视,亲友和儿女赠送寿辰蛋糕、高级点心、糖果等。有的子孙辈过生日也是大操大办,请亲朋喝酒。
30、搬家亦称乔迁,迁入新居要贴对联,一般写“移来新舍寓,还是旧邻居”。并向邻居馈赠面条等食品,称认邻舍,表示睦邻。亲友们要馈以馒头、猪肉、糕点等表示祝贺,称为烧炕。主人宴请宾客为谢。
31、报丧丧主请人将死者逝世及安葬的日期通告亲友。青岛旅游攻略
32、入殓旧时胶州用棺椁,兴土葬。死者咽气,全家恸哭,谓“报庙”。翌日晚,丧家到土地庙焚纸、香和纸扎的轿、马,谓送盘缠,亡人的长子手执长棒,站在方凳上高呼指路。死者脸遮黄表纸,口含铜线,手握小面饼(富家有的握金银),穿戴成套寿衣冠,被褥具全,由儿女亲属将尸体抬入棺内。棺内放香、纸灰等杂物,盖棺封口,外敷黑油漆,置于当门屋正北,外加遮灵帐,灵前没饭桌、瓦盆、灯罐和五谷囤,儿女守灵,亲友吊唁。1968年以来实行火葬,把遗体送往火化场,火化后将骨灰盒放在当门正北,设供吊唁,或寄存火化场骨灰厅。
33、戴孝父母亡故,儿子穿白孝衫、鞋上表白布,戴孝帽并扎白布条,腰束苘绳,手执柳木哀杖,女眷头顶白布褡头,侄孙按辈份穿孝服。建国后,逐渐改为臂佩黑纱。若死者男性,其儿女左臂佩黑纱;若死者女性,黑纱则佩在右臂。
34、出殡旧时出殡,富贫相差悬殊。富家出殡设棺罩、灵床、主楼、旌幡,还有仪仗队和鼓乐队,并有纸扎的童男女,有的还设打路鬼、开路神,大摆路祭。死者的长子和其他子孙或亲友都要按照辈分和身份,分别穿白衣、披麻戴孝,耳旁挂棉球,手持哀杖,哭送灵柩至墓地。埋葬前,在坟地焚烧纸扎的童男女,并在圹内随葬陶器和铜、铁、锡、漆制器皿。棺材下葬后,仪仗返回,称回灵。回灵后,丧主向亲友邻居分遗饭(用面蒸的大饼切成小块和小馒头状食品)。出殡当日晚,丧主要宴请所有帮忙人员,谓酬劳。
35、上坟葬后3日,丧家赴墓地祭扫,称为三日坟。第35日,再赴墓地上五七坟,此后要上百日坟,周年坟。一年内,丧家人口皆不得穿红着绿,过年只能贴蓝纸对联,以表对死者的哀悼。其后除在清明节、冬至、春节期间祭扫墓地之外,3周年和9周年时的上坟特别隆重。一般要烧纸钱、摆供品,并把纸扎的箱、柜、摇钱树、聚宝盆等在坟前焚烧。实行火化之后,多数乡村仍把骨灰盒土葬、筑坟,有的还立碑为记,祭扫方式仍沿袭旧习。
36、家祭对故去的先人要过周年、3周年、9周年。10年后为忌辰。每年的春节、清明、冬至节,都要在家摆供设祭。
37、祠祭望族大户都设祠堂,有公田,专供祭祖。春节时,祠堂内摆放列祖列宗的牌位,有的挂祝子摆供品,烧纸、香。正月初一晨,有威望之长辈带领本族男人,赴祠堂行祭礼。族规森严,妇女不准入祠堂,同族人认为不肖者均不得入祠堂。
二、青岛旅游的特点和风俗
1、青岛是中国东部的一个沿海城市,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背景。作为著名的旅游胜地,青岛拥有许多独特的特点,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本文将介绍青岛的旅游特点以及当地的风俗文化。
2、青岛的旅游特点之一是海滨风光。青岛位于黄海之滨,拥有丰富的海滩和美丽的海景。在这里,游客可以欣赏到海浪拍打着礁石的美景,也可以在海滩上尽情游泳和沙滩浴。此外,青岛还有著名的栈桥和八大关,这些景点都曾经是历史重要建筑,如今成为了旅游胜地。
3、青岛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啤酒。青岛是中国著名的啤酒产地之一,啤酒种类丰富,口感醇厚。游客可以在当地的啤酒厂品尝到正宗的啤酒,还可以到啤酒博物馆了解青岛啤酒的历史和酿造过程。
4、青岛的风俗文化也非常独特。青岛是中国著名的婚礼城市,婚礼上有很多传统的习俗和仪式。例如,新人在婚礼上要交换戒指,表示爱情的永恒。此外,青岛还有很多传统的手工艺品,例如刺绣、剪纸和陶瓷等,游客可以在当地购买到这些精美的工艺品。
5、青岛是一个美丽的旅游胜地,拥有独特的旅游特点和风俗文化。游客可以在这里欣赏到美丽的海景、品尝到正宗的啤酒、了解中国的历史和传统习俗。相信青岛会成为下一个受欢迎的旅游胜地。
三、青岛的风俗是怎么样的
1、新郎家要准备6盘东西:苹果、橘子、花生、大枣、点心、烟(一般是两盘干果,水果、糖、点心等自由组合,烟不摆盘,除非其他东西没准备齐),用粉红纸垫在盘底。出发前,由伴郎给新郎穿衣打领带,由母亲整理,然后新郎经父母许可后出发。
2、出发后家中马上将喜字等贴好。安排好迎接娘家人、接喜盆、下宽心面人员。喜字分镜喜、窗喜、床喜、路喜等,贴路喜要从路口往家里倒着贴,一直贴回家,古力盖、消防栓等用粉红纸贴上,贴喜字规矩是“迎头见喜”,即新郎新娘一路上走过来迎头的前方墙面要贴喜字。青岛胶州旅游
3、准备好带走的东西两个盆,盆中放枣、花生、桂圆、栗子、红筷子、宽心面(2扎,用红线扎一起,越宽越好)六样物品,盆用红包袱(订婚时送过去的)包好。青岛结婚风俗之迎亲。
4、新郎、伴郎携带红包、结婚证、手捧花、胸花等到达新娘家,新娘的伙伴都堵在门口刁难要红包,这叫堵门。
5、开门后,新郎经过新娘父母许可后,可去突破第2道防线新娘背朝门坐在卧室的床上,卧室门由女伴堵着,接受完刁难,塞上红包后,就要进去找新娘的鞋,找到鞋后,新郎新娘一起在床上吃滚蛋饺,一般盛6个,吃4个留下2个,留个想头,表示还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