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一、关于古诗《灵隐寺》的导游词有哪些
1、灵隐寺,又名云林寺,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背靠北高峰,面朝飞来峰,始建于东晋咸和元年(326年),占地面积约87000平方米。灵隐寺开山祖师为西印度僧人慧理和尚。南朝梁武帝赐田并扩建。五代吴越王钱镠,命请永明延寿大师重兴开拓,并赐名灵隐新寺。宋宁宗嘉定年间,灵隐寺被誉为江南禅宗"五山"之一。清顺治年间,禅宗巨匠具德和尚住持灵隐,筹资重建,仅建殿堂时间就前后历十八年之久,其规模之宏伟跃居"东南之冠"。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康熙帝南巡时,赐名"云林禅寺"。
2、灵隐寺主要由天王殿、大雄宝殿、药师殿、法堂、华严殿为中轴线,两边附以五百罗汉堂、济公殿、华严阁、大悲楼、方丈楼等建筑构成。现任方丈是光泉法师。
3、浙江灵隐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国内有哪些不坑爹的春游景区
个人经验,游览时提升性价比的关键:
1、淡季去,很多景区门票半价,人少。
2、走远些,不要门票或门票便宜,人少。
3、多做功课,多与同好交流,发现自己感兴趣,其他人不太感兴趣的景区,便宜,人少。
4、季节性强的景点,做好功课,去对时候,值回票价。
5、过于常规的热门景区,做足功课,深入游览,把感兴趣的点尽可能体验到,值回票价。
1、淡季去,很多景区门票半价,人少。
甘南郎木寺冬季免费,几无游客,提前做功课可赶上盛大的佛事活动,壮观免费。遇下雪如仙境。
10年去甘南拉卜楞寺冬季门票半价,游客少,藏民多,食宿便宜。
天水麦积山石窟冬季门票半价,可以看到麦积覆雪的胜景,游客少到不行,栈道上没人拥挤,想看多久看多久,想怎么拍怎么拍。
冬天的拉萨布宫,淡季票价,不用提前排队买票,随到随进,想怎么看怎么看,想走回头路随便你,夏天绝对不行。而且冬天的拉萨游客少,前后藏,卫藏、康区的人都上去了,大昭寺前面好像一个免费藏族服饰展,尽情看吧。
悬空寺、云冈石窟,冬季去游客比其他三季都少。悬空寺的栈道上不拥挤,也不用腿软了。云冈石窟游客少,每个窟都可以拿着自己买的手册,比对着慢慢看,比导游讲的好。
敦煌,莫高窟冬季门票半价,游客特别少,开的窟和夏天一样多,门口博物馆的复原展没人看。千佛洞也没游客,随便看。缺点是鸣沙山冷,月牙泉冻住了。
2、走远些,不要门票或门票便宜,人少。
西藏、青海的许多神山、圣湖、小村落都很美,免费的。当惹雍错、扎日南布措、仙女错、班公错、羊卓雍错;阿尼玛卿雪山、文部村、吉隆沟。一些收费不算贵的寺庙,里面的壁画年代久远,精美异常。我没去过新疆,但我想如果愿意寻觅,新疆这样的景区也不在少数。
北京周边自驾,夏秋两季的内蒙阿尔山森林公园,太值得一去,也太值得在里面过夜。
北京周边自驾,河北木兰围场那边的红松洼森林公园,夏季值得一去。风车壮观到不行,逃票路线成熟。建议露营,天气好夜晚银河披挂,如置身梦境。没有游客。
3、多做功课,多与同好交流,发现自己感兴趣,其他人不太感兴趣的景区,便宜,人少。
巩义石窟寺,82年就是国家文保单位;巩义永昭陵极其它帝陵。这些地方颇具看点,门票不贵,几乎没有游人。巩义距离洛阳不远,交通方便,去看龙门石窟的时候,可以安排一天去巩义。这里的美食也有特色,值得品尝。这个地方就是我的一个朋友去过,我自己查攻略马上追随之。
重庆大足石刻很好,但距离大足仅两公里的北山石刻,几乎被人遗忘。实际上这里票价不贵,和大足比相当于白送,但石刻不少,保存的好,游客不多,与大足比这里的石刻更加精细,特点鲜明。慢慢走,慢慢看,慢慢品,没有人山人海,拿着攻略或者导览书,想怎么看怎么看,绝不坑爹。而这地方只要出行前稍作功课就能知道。
峨眉山旁边的罗目古镇与柳江古镇。峨眉山本身其实已经很好了,但如果能附带游玩这俩古镇,绝对算赚到。柳江古镇建于南宋十年,有800多年历史,好像门票5块还是10块。罗目古镇在峨眉景区打车10分钟的地方,免费。川蜀古镇都挺有韵味,不紧不慢的人,有点韵味的老建筑,特色小吃也有,最主要是——游客少,便宜,可以放松的拍照,玩。除此外还推荐四川的铁佛古镇、恩阳古镇、半新半旧的阆中古城等等,都不要钱,好玩的紧。这些地方都是四川喜欢古镇的朋友交流时告诉我的,我就去了,哈哈哈。
信阳鸡公山旁边的波尔登森林公园,是全国最大的落羽杉森林公园,很多信阳人去过鸡公山,却都不知道这里。落羽杉美到不行,游客非常少,门票不贵。是信阳本地一个喜欢摄影的朋友告诉我这个地方的,建议上午去。罗源厦门包车
泉州及其下属许多景点。回答里有朋友提及到这里了,我也是爱这里爱的不行。人说“地下看西安,地上看泉州”虽然略有夸张,但只要去过,我敢说很多人会爱上这里。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简称“鲤”,别名“鲤城”、“刺桐城”、“温陵”,当时查攻略,光是看到这三个简称,我就不淡定了。开元寺、承天寺、崇武古城、文庙、李贽故居、清净寺……这是个太有文化底蕴的城市,它如此美好,离厦门仅40分钟火车,却被如此忽略……另外,泉州美食不逊厦门。还有,游客真的少。犹记得开元寺的一副对联“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看这气魄,国内两个最大的石塔也在开元寺里。
三、导游基础知识—对联与古诗词—内容要点
导游基础知识—对联与古诗词—内容要点
对联,又叫对子、楹联、楹帖、联语,是我国特有的一种体制短小、文字精练、历史悠久、雅俗共赏的传统文学形式。
对联主要悬挂在室内或者贴在门上,许多名胜古迹都点缀有对联,反映其人情风物,风证其历史遗迹,成为这些名胜古迹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3、对联的起源与发展的主阶段:
对联的起源与发展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1)对联的孕育时期——从先秦到唐代;(2)对联的出现时期——五代;(3)对联的发展时期——宋代、元代;(4)对联的鼎盛时期——明代、清代。
4、中国对联发展的第一副对联:
我国对联发展的第一副对联,根据《宋史.西蜀孟氏》记载,是后蜀之主孟昶所撰:“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5、明代把对联推向新高潮的人物:
明代的解缙、祝允明、文征明、唐伯虎等江南才子,把对联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
6、最早对对联进行系统分类的人物:
最早对对联进行系统分类的,是清代文学家梁章钜。
可以分为春秋(含节日联)、门联(含行业联)、喜联、挽联、交际联、堂联、名胜古迹联、文艺作品联、杂类等十类。
8、春联(含节日联)的含义与特点:
春联又叫春帖,是春节时帖的对联,是对联中出现最早的、应用范围最广东的一种类型。内容主要是表现人们辞旧迎新的愉悦心情和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春联一般都帖在门上,多有横批。
9、门联(含行业联)的含义与特点:
门联又叫门帖、门对。是主要反映门第特征和行业性质的对联。其中有的是雕刻、嵌缀在门两旁的永久性对联,有的是在开张或举行庆典时张贴。
喜联是婚嫁时的专用对联,又叫婚联。多贴在门旁及箱柜等处。内容多为百年好合、白头偕老等喜庆祝愿的吉利话。
寿联是为年长者祝寿专用的对联。内容多是称颂长者功德业绩,祝其健康长寿。在寿联中,有一些自己写的“自寿联”,多为愤世嫉俗,言志抒怀之作,往往能反映撰者的真实感情与平生志趣。
挽联是哀悼死者、治丧祭祀时专用的对联,由古代的挽词演变而来。内容大多为评价逝者功业、褒扬其精神情操,寄托生者之哀思。盛情深挚,文辞恳切。
交际联是人们专门用作酬赠交谊的一类饰联。多应用于社会名流以及文人学者之间,作品往往有较高的艺术性。
堂联是人们用于美化厅堂居室的一种装饰联,往往寄寓主人与作者的情趣、志向与抱负,立意优雅、格调不凡。
悬挂、嵌缀或雕刻在山水名胜和历史名人、历史遗迹纪念地的对联。
16、文艺作品(含题画)联的含义:
可以归入对联杂类的有灯联、谜联、宣传联等。
古代汉语声调分平上去入四声,四声又可分为两大类:平声与仄声。现代汉语中仄声包括上声、去声,平声包括阴平、阳平。对联要求一联之中平与仄相间,一般是两个音节一转换;上下联之间平与仄相对。一般情况下,上联末字用仄声,下联末字用平声,使人读起来顺畅、深长、有余味。
正对,指对联出句与对句在内容、主题上是同义并列的,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主题,互相补充。
反对,指对联出句与对句在内容上正好相反或相对,对比鲜明,变化强烈,往往能给人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串对,指出句与对句之间有递进、转折、条件、因果等某种关系,上下联在内容上是连贯的,在语气上是衔接的。
横额又叫横批、横幅、横联等,贴(悬)于对联上方的中间位置,以四字者为多。
横额是对联重要的组成部分,横额与对联的关系,主要有以下几种:
A、对联写意,横额题名。许多名胜古迹联都是这种形式,对联写名胜,横额点出景物名称。
B、对联画龙,横额点睛。通常是对联写形式、外在的东西,横额点出实质和意义。
C、联额互补,相辅相成。对联与横额在内容与意义上互相补充。
如果是长联,一行写不完,可以另起行写,一般从两边向中间书写,最后一行要空几格,形成“门”字形,称为“龙门写法”。
对联有时在正文之外还有题跋、落款等,说明作者、撰写时间,缘起与背景等。
横额的写法,旧时都是自右向左横书,现在也有自左向右写的。
领词是在对联中引出一串排比句与骈文句,使联语衔接自然、层次分明,造成节奏的起伏变化,使音律和谐婉转的词语。
A、掌握长联短句多长句少的特点。难于断句的多是长联,而长联中一般多用短句,其中往往大量使用三言、四言、七言的排比句、骈文句,铺陈描述,抒发感慨。对偶句式也是长联中常用的。
B、注意对联中的领词。对联中一些领词后面往往带有一组排比句或对偶句,抓信领词,就能看清楚后面的句式。
C、利用反复词。有些对联有反复词,可以根据反复词的位置来判别、断句。
D、上下联互相参照断句。对联上下联语法结构与节奏相似,因此遇到一联某句不好断时,可参照另一联相应的一句,有利找出句读。
29、我国可资凭信的最早的诗歌:
可资凭信的最早的诗歌,就是收集在《诗经》里的三百多首诗。
古代诗歌经历了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等演变过程。
四言诗是我国诗歌最早出现的形式之一。
《诗经》除了四言诗以外,另有一部分作品,句子长短不一,这种形式的诗,习惯上称为杂言诗。
楚辞也属于杂言诗,是在《诗经》出现大约三百年后流行于楚国的诗歌。
34、五言诗成为诗歌作者通用体裁的年代:
自汉末建安时期到魏晋南北朝,五言诗成为诗歌作者通用的体裁,产生了不少优秀的作品。
七言古诗在古代诗歌中,是形式最活泼,体裁最多样,句法和韵脚的处理最自由,而且抒情叙事最富有表现力的一种诗歌形式。
36、现存最早的完整成熟的七言诗:
现存最早的完整成熟的七言诗,是三国时魏文帝曹丕的两首《燕歌行》。
到南朝宋时,七言诗的写作才逐渐受到注意。鲍照是我国第一大量写七言诗的人,代表作《行路难》十八首中就有的纯七言诗。瑟鲍照同时的谢惠连和谢庄,也都写过一些七言诗。自此时起,七言诗这种形式就已奠定基础。从梁代起,已开始出现七言近体诗的雏形,发展至唐代,终于正式形成了近体诗七言绝句和七言律诗。直到后代,七言古诗和七言近体诗都是诗人使用的主要形式之一。
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是指同近体诗相区别的不受格律限制的古代诗歌。古体诗产生较早,其名帽始于唐代近体诗成熟时。唐代以后的一些仿效古体形式而写的诗歌,也称为“古诗”或“古体诗”。
古体诗与近体诗是从格律的角度来划分的,一般是唐代近体诗产生之前的诗歌,但古代谣谚、诗经、楚辞和乐府诗等,因各有特点,中立门类,并不包括在“古体诗”的范围内。
40、古体诗在体制上有四个特点:
第一,句数、字数不限。古体诗每句的字数没有限制,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都可以。一般按诗句的字数分类:四字一句的称为四言古诗,简称“四言”;五字一句的称为五言古诗,简称为“五古”;七字一句的称七言古诗,简称“七古”。句子字数不整齐的古诗,称杂言古诗。纯三言,六言的古体诗并不多见。
第二,用韵比较自由。古体诗既可押平声韵,也可押仄声韵,还可以两者交替使用。可以句句押韵,也可以隔句押韵,甚至三句、四句押韵。有的古体诗从头至尾一韵到底,也有的中间换韵,有的换韵有规律,有的帽无规律可循。韵脚字有选用同一韵部字的,也有使用相邻韵部字的。
第三、不讲究平仄。古体诗在平仄上没有特殊规定。
第四,不用对仗。古体诗一般不用对仗,即使偶尔出现对仗,也不是格律的要求,而只是修辞的需要。如用对仗,也不规定位置。对仗也不避重字。
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相对于古体诗而言的,近体诗在篇章、句式、字数、平仄、对仗、音律方面都有严格规定,因而又被称为格律诗。
42、近体诗在形式与句式上的类型:
从形式上看,近体诗包括律诗、绝句、长律三大类。多句式上看,近全诗包括五言、七言两大类。
所谓律诗,就是每首八句,在押韵、平仄、对仗等方面有严格规定的近全诗。律诗的八行可分为四联,有专门的名称: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一联中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
五言律诗:每首八句,每句五个字;
七言律诗:每首八句,每句七个字;
五言绝句:每首四句,每句五个字;
七言绝句:每首四句,每句七个字;
简单地讲,就是说在一句之中平仄相间,在一联之中平仄相对,两联之间平仄相粘,使平声和仄声在诗句中变换使用,从而造成音律的抑扬顿挫,和谐优美。
“粘”是指两联之间,后一联出句第二字的平仄与前一联对句第二字的平仄要相一致,即平粘平,仄粘仄。如果违反了规定,则是“失粘”,为诗家大忌。
“对”是指一联之内,出句与对句的平仄要对立,如果出句在一位置上用的是平声字,那么对句在同一位置上必须要用仄声字,即,平对仄,仄对平。如果违反了规定,则是“失对”,为诗家大忌。
所谓对仗是指在诗文之中,上句与下句的字面与音节两两相对。对伏是近体诗的体制要求。律诗的对仗一般是在颔、颈两联,也有一些律诗,首联就对仗。
A、工对; B、宽对; C、流水对; D、借对;
工对是指对仗工稳妥帖,完全符合标准的对句。不仅句法结构、词类要相同,遇到名词还要顾及小类。工对的句意不能重复,否则就称为“合掌”,乃诗家大忌。
宽对是指要求不甚严格的对仗,只要词类相同、句法结构大致一样即可,并不要求小类一定相同。
流水对是指一联中出句与对句的句意相连,构成一个完整意思的对伏形式。
借对是指用于对仗的词语,字面能对而词义不能对,或者字的谐音能对而词义和字面不能对的对仗形式。又叫“假对”。
押韵,又叫协韵、叶韵,是指诗歌中每句或者隔名句的最后一个字应该属于同一个韵部(古人将同韵的字归入一部,称为韵部),这是诗歌的重要特征。厦门到泉州包车
A、只押平声韵,并且要一韵到底,中途不得换韵。
B、押韵字的位置固定在对句的末尾,即律诗的二、四、六、八句,绝句的二、四句。首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在通常情况下,五律首句不入韵,七律首句多数用韵。如果首句不入韵,这一句的尾字一般都用仄声,不用韵的第三、五、七句的尾字,都必须用仄声字。
C、必须押同一韵部的字,不能出韵。但如果是首句入韵,可以借用邻韵的字做首句的韵脚字,称为“借韵”。
词,是一种依照乐谱曲调来填词的诗歌体裁。它萌芽于隋,兴起于唐,成熟于晚唐、五代,大盛于两宋。
词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主要有:(1)词的萌芽与兴起——隋至中唐;(2)词的发展期——晚唐、五代;(3)词的鼎盛期:(4)词的衰落——元代以后。
58、北宋第一个致全力于词作的文人:
柳永是北宋第一个致全力于词作的文人,他创作了不少慢词,提高了词全的表现能力,扩大了词的题材领域,这是对词发展史的一大贡献。
59、被认为是词的正宗的代表人物:
当时被认为是词的正宗的代表人物是周邦彦。他精于音律,又善矢章,写出了很多保持传统风格,迎合上至宫廷贵族,下至市侩妓女各阶层人口味的音律优美的词曲。被人称之为格律派,后世誉为“词家之冠”,影响直到明、清。
60、宋室外南渡后,最突出的词人:
宋室南渡后,最突出的词人当然是辛弃疾。他与苏轼并称“苏辛”,成为宋词谊放派的代表,可以说是宋词中成就的真正的集大成者。
词调,也叫词牌。所谓词调就是词写作时所依据的曲调乐谱的名称。在初起时,词高往往就是题目,名称与所咏的内容一致,后来继作时,因为名称与所咏的内容不一致,后来继作时,因为乐称与所咏的内容不一致,又另加题目或小序(当然也可以不加),词调便只有曲调与格律的意义了。
词调中的“子”字就是曲子的省称,如《采桑子》、《卜算子》等。
词调中的“令”字,就是令曲或小令;一般是字少调短的词,可能起于唐代的酒令,比如《如梦令》。
词调中的“引”字、“近”字,则属中调,一般比小令要长而比长调要短(不足100字),比如《青门引》、《好事近》等。
词调中“慢”字,是慢曲子,即慢词,大部分是长调,比如《声声慢》。
“片”,也叫“阕”。词的一段叫一“片”,片也就是“遍”的意思,是音乐已奏了一遍的意思。乐曲的休止或终结叫“阕”,所以片又叫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