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一、兵马俑有几个坑
一号坑的东端排列着全身穿着战袍的战士俑210人,其余每排68人,前后、左右成行,共计204人,组成方阵的后卫。坑的中间,排列着有38路战车和步兵的纵队,组成军队的主体。
秦始皇二号俑坑呈曲尺形,位于一号坑的东北侧和三号坑的东侧,东西长96米,南北宽为84米,总面积约为6000平方米。坑内建筑与一号坑相同,但布阵更为复杂,兵种更为齐全,是3个坑中最为壮观的军阵。它是由骑兵、战车和步兵(包括弩兵)组成的多兵种特殊部队。
二号坑有陶俑陶马1300多件,战车80余辆,青铜兵器数万件,其中将军俑、鞍马俑、跪姿射俑为首次发现。二号坑东、西两端各有4个斜坡门道,北边有2个斜坡门道,俑坑坐西面东,正门在东边。
秦始皇兵马俑三号坑位于一号坑西端北侧,与二号坑东西相对,南距一号坑25米,东距二号坑120米,面积约为520平方米,整体呈凹字形,由南北厢房和车马房组成,车马房中有一辆驷马战车及四件兵马俑,三号坑共可出土兵马俑68个。
四号坑有坑无俑,只有回填的泥土,据推测是因为秦末农民起义等原因未建成。
兵马俑的塑造,基本上以现实生活为基础,手法细腻、明快。每个陶俑的装束、神态都不一样。人物的发式就有许多种,手势也各不相同,面部的表情更是各有差异。
从他们的装束、神情和手势就可以判断出是官还是兵,是步兵还是骑兵。总体而言,所有的秦俑面容中都流露出秦人独有的威严与从容,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强烈的时代特征。
兵马俑雕塑采用绘塑结合的方式,虽然年代久远,但在刚刚发掘出来的时候还依稀可见人物面部和衣服上绘饰的色彩。在手法上注重传神,构图巧妙,技法灵活,既有真实性也富装饰性。
正因为如此,秦兵马俑在中国的雕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从已整理出土的一千多个陶俑、陶马来看,几乎无一雷同。
二、秦始皇陵兵马俑三个俑坑同样大小是对的吗
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东三十千米处, [1]展现了秦始皇陵的结构布局、设计思想及秦代科技文化的成就,被誉为"世界奇迹之一"。陵墓建于公元前246年至公元前208年,现存墓封土高40米。陵园布局仿秦都咸阳,分内外两城,内城周长约2.5公里,外城周长约6.3公里。兵马俑坑位于秦始皇陵东侧,是秦陵的大型陪葬坑,1974年被发现。现已挖掘四个坑,面积共2.5万余平方米。坑内丛葬大量与真人真马等同大小的陶制彩绘兵马俑和当时实战使用的各种兵器。出土文物达万件之多。198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1974年3月,陕西临潼县宴寨乡西扬村的村民在秦始皇陵东1.5公里处打井时,意外地发现了许多碎陶人,后经考古工作者探测,这是一个长方形的秦代兵马俑坑在西安找导游。1976年通过钻探,在此坑的北侧20和25米处分别又发现了两处兵马俑坑。按照它们发现的时间把它们分别定名为一、二、三号坑,三个坑的总面积为22,780平方米,坑内置放与真人马一般大小的陶俑陶马共约7400余件。秦始皇兵马俑是我国规模最大的俑群,也是举世罕见的艺术珍宝,1987年就与秦始皇陵一道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并被誉为“世界八大奇迹”。
考古工作者在地宫周围打了两百多个探洞,只发现了2个盗洞,一个在陵东北,一个在陵西侧,盗洞直径约 90厘米,深达9米,但离陵中心还差250米,都没进入地宫。这两个盗洞部己被探埋地层之中,表面完全看不出来了。至于封土层,除当年国民党军队留下的几个战壕外基本完整。考古工作者还用先进的仪器探测到地下确有大量的水银和金属存在。
根据封土层未被掘动、地宫宫墙无破坏痕迹以及地宫中水银有规律分布等情况,可以得出地宫基本完好、末遭严重破坏和盗掘的结论。班固、郦道元所说的项羽掘墓、地宫失火之说是不可靠的。据估计,当年项羽盗毁的可能是陵园的附属建筑。
三、秦兵马俑里除了三个俑坑外还有什么景区
在里面还有多功能陈列厅,里面展出的是铜车马还有一些临时陈列,但是最近正在装修,展出的就只有铜车马,现在实行的是临时门票,和秦始皇陵是一票制,持门票可以免费坐摆渡车去秦岭参观,所以购票后把门票把关好,门票一共是4检,不要弄丢了
四、秦兵马俑的四号坑下面有没有俑
有的学者认为它“是拟议中的中军”。有的专家说它“是计划要修的后勤部队”,还有先生提出它“是地下中央冥军的武库”,有研究者曾对它的性质提出异议,但仍然认为它是秦代与修建兵马俑坑有关的“取土时用的土壕”。分歧的存在,究其根由,问题的症结在于“没有发现相关可信的考古遗存”,也就是说,最直观、最重要、最能说明问题的考古证据一直没有发现。
1995年,秦俑考古队对“四号坑”西北角进行试掘,根据已暴露的遗迹和出土遗物,使我们对四号坑有了一个较实际的了解。
根据相关资料,“四号坑”最早发现于发现三号坑之后的1976年6月至7月间,资料中,对“四号坑”的发现和基本概况详细文字报道是:“1976年6月至7月间,在一号兵马俑坑的中部北侧,二号与三号兵马俑坑之间,又探出了一个未建成的废弃坑,坑南北向横长方形。坑的北边及东、西两边的北段十分整齐、清晰,坑的南部被河流冲垮,南边线不清。坑东西长48米,南北宽约96米,深4.8米,面积4600平方米。坑内充满了淤积的泥沙和砾石,未见回填的五花土,也未见砖铺地、土隔梁、棚木等建筑遗迹以及陶俑、陶马等文物。此坑显然是经人工有意挖掘。坑的深度和一、二、三号俑坑的深度相似,其位置东距二号俑坑36.4米,西距三号坑20米,从整个建筑平面布局看,有了此坑显得布局完整,去掉此坑则二、三号坑间有段空白。由此推知此坑和一、二、三号坑当是同时挖掘的一组陪葬坑。”后来,一些学者就称其为秦俑四号坑。导游美女西安
1995年考古队钻探、试掘所了解的四号坑的情况,与原报道不管是位置,还是面积、深度都有较大出入。
1995年5月份,秦俑考古队组织人员对“四号坑”进行了专门的调查和钻探,在“四号坑”西北角试掘揭露面积70多平方米,对坑的形制与内涵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四号坑”位于二、三号兵马俑坑之间,南北长约75米,东西宽约48米,总面积为3600平方米。坑内充满人为填入的沙石和杂土,坑口距坑底深约1.8米,坑口之上有1.9米厚的后期沙石堆积层。坑北壁向南3米许的地方,还出现了一生黄土隔梁,生土梁上窄下宽,把该坑一分为二。坑的北壁和西壁北段比较清楚,南壁和东壁则坑边不清,坑东坑边距二号坑南向北数第四门道仅20公分,坑西坑边距三号坑门道为27米。南边距一号坑北坑边26米。
把试掘资料与原报道资料相比,我们可明显看到,同为一个“四号坑”,面积上原报道4600平方米,而实际则为3600平方米,竞相差一千平方米;位置上,原报道坑南北96米,而实际则为75米,二者相差21米,如此,坑的位置并未偏北,而恰在二、三号坑中间;深度上,原报道坑深4.8米,实际则为1.8米,相差3米。坑距一、二、三号兵马俑坑之间的距离数字也出入较大。而对文物考古工作者来说,基础资料是研究的前提,如果用不准确的基础资料进行研究,势必得出难以符合历史事实的结论,其结论容易出现的偏差和错误,并不在于研究的方法上,而完全可归咎于原始材料的掌握方面。
通过层层剥笋般的分析,问题到此已十分清楚了,“四号坑”只是形成于清康熙、乾隆年间的取土壕,并不是拟议中的兵马俑坑,其性质的一切推测就不再有讨论的必要。至于该坑为什么当时又及时回填,可能另有原因,但依此定为“秦代土壕”也显不妥。
五、兵马俑三号坑的秦俑为何没有头四号坑为何是空的
1、第一个问题是兵马俑三号坑,是所有坑面积最小的,但是大量的俑都没有头,现在学术界有没有一个可信的解释?还有一个问题,兵马俑出现有四号坑,是一个空坑,这个学术界有没有问题?还有一个问题是兵马俑现在不能开挖,像学术界还有一些考古方面有没有一个可信点的解释?
2、袁仲一:关于三号坑的问题,三号坑大部分俑没有头,头跑哪儿去了?这是一个问题,但是三号坑塌陷以前人进去了,遭到严重的破坏,用了几百公斤重的头往下脚朝上,这显然是人为破坏的,遭到认为的严重破坏,俑头没有了,跑哪儿去了呢?我曾经给大家讲那么一个例子。有一天我在田野转的时候,王建村的村民见到我说袁师,我挖了一个东西。我说你给我吧,他说我到家拿去,结果是一个俑的半个头,我问他在哪里挖的呢?就是现在秦俑博物馆南围墙那个地方挖出来的,这半个俑头拿回去一对对到三号坑里的俑头上了。三号坑被大量的破坏以后,俑头被打碎以后丢到外面去了。那是不是都是丢在外面去了?这个说不好,但是根据上面讲的这个例子,说明有些是散失在外面的,这是关于三号坑的问题。
3、关于四号坑的问题,学术界是有争论的,四号坑位于三号坑和二号坑中间的位置,我提出来四号坑是存在的,横宽长度是96厘米长48米宽,但是这个坑没有修成,坑西北角非常清楚,但是坑目前没有修成,为什么没有修成呢?文献上曾经有记载,骊山就是秦始皇陵,秦始皇陵又叫骊山。当时陈胜吴广造饭,直接打到了秦国都城。当时修陵的人很多,于是都赦免打仗去了,于是这个将军带着人打仗去了,这个坑就没有修成。古代军阵的编列一般分为左中右三军,加上一个指挥部,现在看起来一号坑是右军,二号坑是左军,三号军是个指挥部,唯独缺少一个中军,而这个坑所在的部位正好是在一号坑的中间北面,二三号坑之间中间的部位。古代打仗的时候说有三军方可以战,有三军才可能打胜仗的,没有三军不行的,这个没有修成,这是个学术问题。有的人说这是后人挖了一个大土壕,还有的人当时修兵马俑坑的时候,没有土了,上面盖土没有坑了,在那儿挖土了。但是为什么挖得那么整齐呢?这是一个学术问题。所以这个问题值得大家探讨,也是一个重要的学术问题,有四号坑和没有四号坑全是军阵的队列问题,这个问题是一个学术问题,也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我不说我的观点就一定是对的,大家可以研究,可以讨论。